新闻中心
News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厦门市人民政府网在线访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当地时间2017年7月8日投票表决通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以符合世界遗产第2条和第4条标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鼓浪屿成为我国第52处世界遗产。
今天我们邀请到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唯山先生做客政府网,谈“鼓浪屿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并与网民在线交流。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踊跃提问。
1985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同志主持编制《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要将鼓浪屿作为国家层面的瑰宝进行保护的基本路线并纳入到厦门市整体的发展战略中。之后,分别从风景名胜区、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的角度,对鼓浪屿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景观资源建立起有法可依的保护体系。
2008年11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工作,把“更好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作为目标,将矢志不渝的决心转化为申遗的强大动力,勇往直前,永不止步。
2012年,鼓浪屿从全国130多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6年,鼓浪屿在40多个预备名单的激烈竞争中勇夺桂冠,赢得代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格。
2016年到2017年这一年多的时间是冲刺阶段,也是具体落实工作最为集中、在历经波折中显现工作成效的过程。
今年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执行主席的一锤定音,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项世界文化遗产、第52项世界遗产。
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发展早期阶段实现现代化和中外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程,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坚韧的文化根基和对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包容、吸纳与共同发展。鼓浪屿的魅力还在于它体现的这种包容、共享和积极共进的价值观与文化品格,今天还依然生机勃勃。
鼓浪屿遗产体系包括岛上931处历史建筑,4 组主要历史道路,7 处代表性自然景观以及53个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代表多国参与共管体制的公共管理机构遗存,外国的领事馆、海关、外资及中资商行等驻岛机构设施,中外宗教、医疗、文教、公墓等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市场、公园等社区服务娱乐设施,外国人与华人经营的电话、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大量的洋人、华人别墅和住宅。
文化遗产保护,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管理制度的建立、法规的完善和保护措施的建立和完善三方面开展的。
鼓浪屿文化遗产申报中,市委市政府组建了鼓浪屿整治提升及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统一高效的运转机制和督办机制,统筹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协同推进申遗和整治提升工作,为文化遗产地的依法保护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鼓浪屿核心要素保护管理办法》等,同时制定了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等专项规划,为有效控制全岛建筑总量,保持天际线、沿海岸线景观,保护建筑形态、街区格局和庭院园林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管理依据。
在保护措施的执行上,鼓浪屿始终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专家队伍,开展建筑专项研究,挑选专业施工队伍,组建质量和安全监督队伍,对超过100栋历史风貌建筑、38处遗产核心要素、4条历史道路和近30处园林景观等进行修复、修缮,高质量还原了一批承载鼓浪屿历史文化的建筑、庭院场景。同时还设立了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遗产档案中心和历史建筑修缮技艺研习基地,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的美称,岛上的历史风貌建筑是鼓浪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请您介绍一下鼓浪屿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上都做了哪些努力吗?
近些年来,厦门市政府对这些文化遗产和风貌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资金,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保护管理工作。根据《鼓浪屿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规定,结合对鼓浪屿建筑现状的调查以及专家论证意见,从一千多幢中列出391幢历史风貌建筑。使得大部分的建筑得以较为完整的保护和积极的利用。
风貌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是比较完善的。2000年4月市人大制定出台了《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2009年7月1日重新修订出台《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2015年11月23日出台《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对风貌建筑的认定、权属关系、修缮、保护、管理及开发利用等做了明确的规定,确立了风貌建筑保护的法律依据。同时,制定了配套《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维修审批规程》和《专项资金使用程序》,明确规定认定操作、保护操作和管理操作等程序和要求。DB电竞网址
进行修缮前首先要完成风貌建筑测绘工作,为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修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保存了珍贵建筑资料。
在多年来对过各种样式风貌建筑的保护修缮,鼓浪屿风貌办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的修缮方法。在修缮方面,按照“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修一幢完善一幢的目标,按原样式、原风格、原材料,采用原工艺进行修复,力求达到原有的风貌效果;内部结构上应用科学合理的加固方法,对部分损坏严重的建筑已无法修复的,采用按原样翻建的方法。
比如,笔山路9号,亦足山庄,是重点保护建筑,因长期缺乏有效的管理保护,建筑结构破损严重、屋顶塌陷,内外墙空鼓风化,雕花装饰残缺,具有代表性的门楼,因上世纪六十年代期间受到人为破坏、门楼的图案装饰基本损毁,只剩残余痕迹。给修复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经专家、设计师、工艺师共同探讨研究,拜会鼓浪屿老人回忆门楼形体的记忆,寻找历史资料图片。考究门楼上残留图样的痕迹。应用计算机三维形体设计恢复原样式,经过工艺师的精心修缮。如今已成为风貌建筑修缮保护的典范和旅游观瞻、婚纱摄影热点。
是的。风貌建筑的修缮和保护需要注重科技投入运用。在修缮保护前,重点收集与待修缮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历史风貌建筑的原貌,包括建筑形式、DB电竞网址构造特点、材质的使用等,结合现场的踏勘及现代科技测绘手段,选择对建筑修缮最小干预原则,还原历史风貌建筑的原貌。在修缮中,更加注重科技投入运用,采用原材料、原施工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如适当运用现代新工艺、新材料、采用先进仪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等)保护相结合,以保证历史风貌建筑的原线]
目前已修缮完成风貌建筑197幢,其中重点保护68幢、一般保护129幢;公房18幢、私房162幢、单位自管房17幢。近年鼓浪屿来先后对漳州路、中华路、永春路、安海路、鼓新路、泉州路、晃岩路等路段进行风貌建筑整治,其中拆除了晃岩路40号(福音堂)、中华路2号(白鼠楼)、晃岩路36号、龙头路19号等风貌建筑周围有碍景观的店面14间,修缮建筑门楼75座,围墙81处3500多平方米,重现出这些建筑的历史风貌。
鼓浪屿的鹿礁路、福建路是很多游客参观游览的地方,这是一条有意而为之的线]
根据“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鹿礁片)游览区”整治修复的规划设计,对游览区的道路、围墙、门楼、庭院、硬地、绿地等环境进行修缮整改,共拆除临时建筑物24间690平方米,新增绿地5192平方米,拆除原第二医院4层1200平方米的实验楼,修复突显协和礼拜堂原有的风貌,现已形成一条旅游观光的主干线]
资金问题是解决鼓浪屿风貌建筑保护的重要因素,目前风貌建筑的修缮资金主要来源有:政府投资修缮、所有人出资修缮、企业或个人购买修缮、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等。但主要是以鼓励所有人出资修缮为主,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对一些确实困难的所有人在保护修缮上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截止2017年上半年,市、区、管委会、单位及私房所有人共投入风貌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已达到32055万元。
政府鼓励社会认养,促进企业或个人积极利用风貌建筑。鼓浪屿制定了企业或个人认养风貌建筑实施办法,主要包括:无偿捐款认养,由企业或个人捐款修缮风貌建筑,由政府给予表彰,颁发证书,在被捐款修缮的风貌建筑前给企业或个人树立认养简介碑,作为企业社会公益标志;有偿认养,根据企业或个人投入保护修缮资金量,给予部分使用权或一段时间的使用权;购买,由企业或个人购买所有人无力修缮、自愿放弃产权或转让产权的风貌建筑。通过这些方式,推动风貌建筑的修缮及积极开发利用,盘活风貌建筑资源。
二是坚持依法治理、修订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保护规划,出台非户籍人员管理、城区管理等专项法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遗产地综合治理。三是坚持永续发展。严格执行监控景区最大承载量,深入挖掘和丰富国际历史社区文化内涵,扩大鼓浪屿文化品牌效应,再塑鼓浪屿“灵魂”工程。四是坚持成果共享。继续推动社区基础设施改造,发展美术、音乐、体育特色教育,建立智慧医疗、居家养老特色服务模式,研究系列惠民措施,提升居民的获得感,让国内外共享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不会限制,跟平时一样,都是每天上岛人数最多5万。国庆期间面临大量游客上岛情况,我们会采取各种方式宣传鼓浪屿上岛限量要求,确保进出岛安全有序,岛上的游客中心会有很多旅游活动信息,景点和码头会有旅游志愿者对游客进行服务指引,管委会和岛上相关部门制定了国庆期间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一方面我们会继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结合“五大发展”理念创新遗产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会完善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按照遗产保护的要求修订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进一步扩大和深化遗产本体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同时做好遗产的文化展示和活态利用。市政府还会建立鼓浪屿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社区复兴,让社区居民共享遗产保护成果。